
工艺原理
堆肥是一种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,千百年来,一直在将垃圾堆肥回用于农田,维持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。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,尽管现代堆肥技术逐渐走向规模化、机械化、自动化,成为与填埋、焚烧并列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,但二者的原理是相通的。存量垃圾,特别是新进场部分垃圾其成分与新鲜垃圾类似,同样可采用堆肥方式处理。垃圾堆体在合适的物料组成(碳氮比)、含水率和含氧量等条件下,堆体内部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,好氧微生物对堆体有机质等易腐成分进行吸收、合成、氧化、分解,转化生成稳定的腐殖质(有机肥)的过程。可用以下总反应式表示:
结合前述工艺流程:存量垃圾经过前处理破碎后,输送至动态滚筒式发酵仓开始发酵,首先是水溶有机物其它简单有机物的降解,物料中此类易腐有机物逐渐在水、氧气、微生物的作用下,开始氧化、分解、合成,初步完成升温阶段(常温至 50℃),反应式如下:
① 不含氮有机物
② 含氮有机物
物料经过发酵仓初发酵后,转移至动态翻堆槽进行高温阶段(50℃~70℃)发酵,纤维素类复杂聚合物开始降解。如纤维素的分解:
好氧堆肥的升温阶段和高温阶段产生的气味显著不同,前者主要为产酸过程,有酸臭味,主要成分为硫醇类、低级脂肪酸、醛等刺激性气味物质;后者主要为产氨过程,味道逐渐转变为碱性氨刺激味,主要成分为硫化氢、氨和胺类等。在聚合物降解基本完成后,翻堆槽的后端,物料温度开始下降,此为堆肥的降温阶段(70℃~50℃),最后为堆肥的腐熟阶段(50℃~40℃),形成基本稳定的腐殖质。
微生物的作用与安全性
堆肥过程是微生物的生物化学过程,外加微生物可促进堆肥发酵过程,缩短堆肥过程的升温阶段,抑制二次污染的产生。但必须认识到,好氧微生物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,即适宜的含水率(50%~60%)、含氧量(10%)以及碳氮养分(20:1~30:1)等,如果不具备这些环境条件,例如垃圾堆体排水不畅,内部水分过多,好氧微生物就不能维系生存,不能形成优势菌群而发挥作用,取而代之的就是厌氧菌群,导致产生恶臭,发酵时间延长。所以,创造适宜好氧微生物的生存环境,比好氧微生物自身更加重要,这是微生物强化堆肥技术中经常忽视的前提条件。另外,存量垃圾堆肥包含了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过程,《城市生活垃圾好氧静态堆肥处理技术规程》(CJJ/T 52-93)明确:垃圾堆层保持在 55℃以上,持续 5天,即可以达到无害化要求。文献资料也有报道,绝大多数致病菌和微生物,如大肠杆菌、化脓链球菌、葡萄球菌、沙门氏菌、蛔虫卵、钩虫卵、血吸虫卵等 28种,在 45℃~60℃的环境下持续数小时左右,即可杀死。另一方面,外加堆肥生物菌通常由细菌和真菌类构成,细菌主要在升温阶段促进有机物的分解,到高温阶段已经不适合其生存,堆肥无害化过程中死亡;较耐高温的真菌类主要为促进纤维素分解的酵母菌,基本没有危害性,且在存量垃圾堆肥腐熟后自然灭活。所以,微生物堆肥过程是经过无害化的是安全的。
参数控制
堆肥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五个:
① 水分的调节。物料含水率在 50%~60%为宜,此时物料有机物的降解速度最快,水的作用:一是溶解浸润有机易腐物,提供介质,参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;二是调节堆肥温度,温度过高时通过水分的蒸发,带走一部分热量;
② 物料粒度与空隙率。物料粒度破碎至 20mm~50mm 为宜,保持堆体内部有一定的空隙率。
③ 通风供氧。垃圾堆体的供氧量要适当,实际所需空气量应为理论空气量的 2 至 10 倍,一般为堆层氧浓度在 10%左右;
④ 物料碳氮比的调节。堆肥原料适宜的有机质含量为 20%~60%,碳氮比要求在 20~30 之间;
⑤ 垃圾堆体给排水。垃圾堆体必须保持排水的通畅,并在高温发酵阶段设置补水设施。